在后院翻土,准备种菜,翻出一只还没出壳的蝉,突然见到天日,惊慌失措,张牙舞爪。美国东部的蝉在地下孕育17年才爬出来一次,在树上脱壳、鸣叫,交配。雌蝉在树枝上下了卵以后,把树枝咬断,落到地上。幼虫从卵中孵出后,便钻进地里,开始漫长17年的“隐居”生活。
今年就是第17个年头,成千上万的蝉将在夏天为人类生活交响曲增添新乐章。每年也会有生物钟没调好的蝉提前出土,在树上孤鸣独奏,找不到配偶,断子绝孙。
全世界的蝉有三千多种,并不都是17年才出来一次。小时候在北京,年年夏天蝉鸣声声入耳。我们管蝉叫“知了”,用北京话说是“季鸟”。记得北京有三种蝉,一种比较大,黑褐色,叫声拖得很长,由弱到强,由强到弱;另一种小一些,身上发绿,叫声一起一伏,有个自己的名字叫“伏天儿”。还有一种香山一带比较多,叫声急促,叽叽喳喳。
其实,说“叫声”是不对的,蝉发声跟蟋蟀一样,不是靠嘴。蟋蟀是靠两腿和身体的摩擦发声,而蝉是靠腹部的鼓膜震动。
那个时候一到夏天,孩子们的一大乐趣就是“粘季鸟”。先要熬胶,找来几根皮筋和妈妈用过的雪花膏空盒子。皮筋是红色的,就像现在超市里买东西捆绑用的皮筋,要是能找到半透明褐色的猴皮筋,熬出来的胶更黏。把皮筋剪成小段,放在雪花膏盒子里,稍微加一点水,然后放在蜂窝煤炉子上,小火慢慢熬,不断搅拌。熬好了,放凉了,盖上盖子,找来几根长长的竹竿,绑在一起,就可以出征了。
顺着季鸟的叫声,到大树下,往上细看。小时候眼睛好,一看一个准。打开盒子,用筷子蘸上胶,把筷子绑在竹竿上,慢慢往上伸,躲开树叶,照着季鸟的翅膀一粘。只见那季鸟平稳城府的叫声突然变成了断断续续的惨叫,在筷子头上乱扑腾。这时,只要小心翼翼把竹竿撤下来,就能抓获战利品。
17年前的美国季鸟大“出洞”还历历在目。美国人像是迎来一个难得的盛会,大人带着小孩到林子里,在蝉鸣中,孩子们好奇地往上张望。树干上处处是蝉壳,地上的小窟窿一个挨着一个。看到一个还没出壳的“季鸟猴”在慢慢往上爬,样子狰狞可怕,孩子吓得躲到大人身后。17年后,那一代孩子都长大成人,离家出走了,或许成家立业了。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可以带着下一代孩子到林子里迎接这次的季鸟盛会。
为什么是17年,不是18年,也不是16年?这只有去问神机妙算的造物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