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与财富——兼谈金融危机

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思考人性,展望未来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一、财富是什么

  财富是人力和资源的总和,这里的人力是把资源转化为财富的能力,是智力和体力的合称。这个“总和”不是简单的加法,也就是说,有资源和人力不一定意味着财富。“人多力量大”,“力量”可以是破坏性的,也可以是建设性的。如何利用这个“力量”来为人类获取财富,使绝大多数人受益,是体现一个社会制度优劣的主要标志之一。

  “钱”只是为了物质交换的方便而产生的,金子因为其不会腐蚀、易于切割和融合以及装饰性等好处而自然地成为硬通币。因为有金钱就能买到所需的物质以及金钱的易于携带性,人们逐渐忘记了金钱的本质,本末倒置:不去创造财富而追逐金钱,不想付出劳动而过舒适的生活。

  这种金钱与物质的错位,不但使民风浮躁、好逸恶劳,也使民众失去基本的判断力,世界观被扭曲。比如,好多人一提到台湾的富裕,就说是因为国民党政府从大陆带走了大批黄金;提到大陆这些年的经济增长,又说是中共领导得好。其实,再多的黄金只能是短暂的富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多的鱼都有吃完的时候,而能渔才是长久有鱼可吃的保证。我们那里有句土话,“宁可生个败(家)子,不可生个吊胚”(吊胚:白痴)。败子一旦回头,还可能东山再起,吊胚只会是坐吃山空。大陆这些年富起来,不是因为发现了大金矿,而是人力的使用(包括技术的引进)和资源的开发(同时也伴随着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这种金钱与物质的错位,也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如今大陆的天空不再蓝,空气不再清新,水不再清澈,无不与此有关。因为粮食可以用金钱(或者数字)买得,贪官污吏们便强行把农田变厂房为他们生产数字,而逐渐破坏粮食生产这一最根本的根基。几年前,当一个个公司在outsourcing时,有人说,“产品的生产让别人去做,美国只要管金融就行了。”我就问,“没有了产品作后盾的金钱是什么?那是废纸,是无意义的数字!”他们告诉我,“美国是股东,生产的产品会运到美国来消费。”“那么,美国的几亿人都成为银行家吗?哪天别国没收掉美国股东的工厂,怎么办?打仗?武器也是人家生产的!……”

  如今,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数字的生产通过键盘就可实现。抢劫不再需要动武,而只需“文明地”躲在屏幕后面敲敲键盘。

  二、当前的金融危机浅析

  前几天与国内的朋友打电话,他对金融危机颇为不解:生产正常,怎么就危机了呢?是啊,产品才是实质,产品没有大幅减少,危机(经济衰退)从何而来?

  我给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甲在1998年以20万买了一栋房子。后来因为供需关系以及其它原因,2000年房子涨到30万,卖给了乙;乙住了三年后,2003年以50万卖给丙;丙又在2005年以60万卖给丁。到丁手里之后不久,房价开始下跌,一直跌到35万。

  在这个买卖过程中,甲乙丙都赚了钱,丁“赔”了25万,成了冤大头。

  Realtor按6%(买卖各3%,甲1998年买房子时付的commission未算在内)的比例抽成,拿走8.4万。按房价的80%贷款计算,银行至少从甲收取利率(两三年内的principal基本可以忽略)2万,从乙收取4.5万,从丙收取5万,从丁收取9万,总共得17.5万的利息。

  房价在10年里,还是涨了15万,平均每年的涨幅接近6%,大大高于GDP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但还算是正常的增长。如果房子一直在甲的手里,十年内付的利息不到10万。如果甲按照“正常”的涨幅(即10年内从20到35万的平均涨幅),十年的中间(2003年)以26.5万卖给戊,银行收取的利息不到12万,realtor得1.6万的commission。也就是说,由于前7年不正常的增长,银行多收大约9万的利息;realtor多得7万的commission;甲、乙、丙分别净赚7万、13万、2万(如果考虑到这几年他们本来要交房租,他们实际赚的更多)。换句话说,甲、乙、丙,银行和realtor利用房子的不正常涨价,从中(或者说向将来)支取了数额不等的横财。

  我这里不是要谴责甲、乙、丙。毕竟,合法的钱谁不想赚呢?大约在2005年初,我认为房价到了顶峰,也动了卖掉房子租公寓住的念头。只是老婆和大女儿不同意,自己也没完全预料到这几年会变得这么快,房子就一直住着(最近看到势头不对,总算及时把股票转到了stable assets)。在这些交易中,Realtor最多只能算是推波助澜的角色。可恶的是银行的大佬,他们为了利用利息大发横财,一而再地放松贷款条件。最后为了“开拓市场”,把眼睛盯到了本来买不起房子的低收入家庭。在上面的例子里,最后进入市场的冤大头“丁”,就很有可能是低收入家庭。他们多半付不起20%的头款,所以银行收取的利息实际上比估计的数字更高。

  几年前因dot com引起的股票泡沫,与这次的次贷危机有很大的类似性。当Silicon Valley的程序员两个月不换工作就被认为不正常时,我就想,一个员工在一、两个月的时间内对公司的业务还没有熟悉,这样的环境下能出什么好产品?退一步说,即使大多数公司有不错的产品,市场有那么大的需求吗?怎么可能所有的dot com都盈利?当dot com的泡沫破碎之后,华尔街为了保持经济的增长,更确切地说,是为了继续圈钱,而极力维护房价泡沫的膨胀。这当然也得力于Greenpan对利息的一降再降,以及国会的deregulation。否则,“丁”们做梦也不会想去买60万的房子,因为他们既付不起头款也交不起mortgage。

  我们可以指责最后被迫foreclosure的“丁”们愚蠢(那些在dot com泡沫中未能及时抽身的比“丁”们好不到那里,甚至比“丁”们还愚蠢。毕竟拥有房子的想法比做发财梦更令人同情)。但是当房产这么热,又有人告诉他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房子时,有几个人不会动心呢?我相信他们当初买房子时,并没有想到要赖账。他们哪里会预料到经济会突然变得这么糟,油价会涨得这么快,房价会急剧向南走?

  被foreclosure的人当中,最不值得同情的是“己”们,也就是那些把房子当作取钱机的人。他们利用房价的上涨,一次一次地重新贷款,从中支取现金买豪华车、高级电器以及其它奢华用品。他们被扫地出门是咎由自取。

  三、金融危机后的出路

  华尔街大佬们拿走的千万乃至上亿的红利,经济分析师们得到的以百万计的酬劳,realtor们得到的commission,甲乙丙们攒的钱,不可能收回。但吃进去的,总是要吐出来的了,泡沫的破灭只是时间问题。Bush-Cheney利用假情报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和为富人减税,只是加快了泡沫的破灭。

  当年学经济时就没有想通华尔街的作用,一直认为它只不过是一个圈钱的地方,一个使CEO们只顾眼前、不管未来的骗子聚集的场所。股票交易所就像一个老虎机,它在给主人带来巨大资产的同时使多少赌徒倾家荡产。从长远看,对股票的投资的总回报略高于GDP的增长,高于房产,高于bond等其它投资。然而,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种“高回报”正是牺牲其它投资的回报为前提的,其中也包括对通货膨胀率的推进作用,以及通过借贷、贬值的过程对其它国家财富的掠夺。

  金融系统只要有银行就够了,也许加一个保险系统。有余钱的人存入银行得一些利息,想创业而又缺乏资金的人向银行借款。银行起一个中保的作用,保险负责对创业者的风险评估。取缔华尔街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在民主国家。但立法者应该考虑如何逐渐缩小华尔街的规模,使他们对经济的破坏力减小到最低限度。

  目前,政府已经通过了7000亿的救市计划,这个计划是否成功,7000亿是否花得值,人们拭目以待。但救市的必要性是肯定的。否则,银行因为房价下降与“丁”们(与“己”们)付不起mortgage所欠下的债务而无法运转,很多公司会因为借不到贷款而发不出工资,从而导致更多人(包括现在银行系统的雇员)的失业……。

  7000亿不是小数字。在目前已经严重赤字的情况下,这些钱从何而来?其中一部分将会通过提高税收的办法分摊到各个家庭。以7000亿为例,每个家庭(以平均三口计)平均约负担7000美元。那些在买卖房子中赚了钱的,在银行工作分到了不菲的红利的,不能算冤枉。真正冤枉的是既没有在房子中赚到钱,也没有在银行得过红利的大多数中产阶级(包括“丁”们)。

  其它部分则通过美元贬值或无限期的(向外国)借贷。这就好像一个人今天向银行申请一个信用卡,明天向另外一个银行申请一个信用卡,寅吃卯粮,一直借贷下去。这种靠借贷过的日子也许蛮爽,但潜伏着极大的危机。危机之一是,一旦别人认定你不再有还债的能力而停止借贷;危机之二是,别人虽然愿意借款,但以分享权力、出卖原则乃至国家机密(与安全)为代价,就好比一个人出卖灵魂。最终的结果都是国家衰败,子孙遭殃。

  总之,金钱的价值应该是通过物质的拥有来体现。任何东西的过度增长,都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没有物质做基础的过快“增长”必定是对将来的预支,随后而来的经济危机是必然的。即便是有物质为基础的过快增长,也不见得是好事,其后果很可能是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使人们头脑发热,从而加剧对环境的破坏,忽视道德的建设;使人类堕落为行尸走肉,乃至毁灭。

==============================
原文刊登在 2008 华夏文摘 cm0810c.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