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演义连载之60 梅子熟也

中国禅宗演义连载之60

作者  四川红尘洗梦 

赞   传梵音于禅话  播大悲于有缘
 

第四十二节 梅子熟也

  大梅法常禅师,马祖门下的优秀毕业生,公元752年出生于湖北襄阳市一户郑姓人家。
  法常禅师在幼年的时候,就来到了湖北当阳市玉泉寺出家为僧。法常禅师虽然年幼,可是却有过目不忘的特殊本领,不管是什么经书,只要他用心的看过一遍后,就能合上经书进行背诵,不但可以做到一字不差,更为神奇的是,他看过的经文终身都不会遗忘。所以寺庙里的僧众一个个对法常禅师都是刮目相看啊。
  自然,小小的法常禅师在玉泉寺对于佛教各个宗派的各种经论,没有不认真阅读深入研究的,这就为法常禅师日后能辩才无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余年后,法常禅师已经成为了玉泉寺一个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了。
  到了二十岁的时候,法常禅师来到了龙兴寺受了具足戒,从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
  法常禅师容貌清俊,性格刚毅而敏捷,除了有志于学佛修行外,别的所有事情他都从来不放在心上。
  所以,法常禅师觉得自己虽然佛学知识渊博,学习成绩优秀,但是自己还是没能深入堂奥。看来,应该去找个好老师来好好点拨一下自己才是。
  而此时的马祖道一不论是本身的禅宗功夫还是其主持的寺院声势都是如日中天傲视天下。于是,法常禅师立即背着小包袱,一路跋涉来到了洪州开元寺参拜马祖道一。
  对于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而且热爱佛学且基础知识牢固的法常禅师,马祖道一立即就收下了这个学生。
  法常禅师在开元寺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有点心得体会了,这天又来到方丈室参学于马祖道一。
  法常禅师问道:“师父,如何是佛?”
  马祖毫不犹豫的道:“即心是佛。”即心是佛,那是马大师名震江湖的教学方案呢。
  法常禅师接着问道:“如何是法?”
  马祖回答道:“亦汝心是。”
  法常禅师又问道:“如何是祖意?”
  马祖依然道:“即汝心是。”
  法常禅师有点不解的道:“祖无意耶?”
  马祖耐心的开示道:“汝但识取汝心,无法不备。”我都接二连三的跟你说了即心是佛、亦汝心是、即汝心是。所以你能够马上体认自己的本心,那么万法也就齐备了,这个世上也就没有什么事物能迷惑你了。
  法常禅师一听,不由得马上大悟玄旨。到这里,法常禅师才感觉自己真的深入禅道之堂奥了。
  很多读者朋友在看禅宗典籍的时候,看到某个禅师在别人的一两句简单的开示下或者一两个动作的启发下就悟道了,就认为禅宗有时非常的简单,能一句话一个动作就悟入,非常的直截了当。他们很多人都忽略了,这里面必须是有一些前提条件的。
  一个禅师能在师父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的开示下悟入,那只是这句话或这个动作和禅师平时所学起了共鸣而已,和禅师心中一直在念念不忘的那个大事相契合而已。而要起共鸣,要能契合,前提条件是你得一直在佛法的学习路上,一直在追求禅的开悟的过程中。只有你随时念兹在兹,师父那句奇妙绝伦的话语或动作,才能进入你的心灵最深处,捅破最后那层纸,如桶底子忽地一下脱落般,让你彻见光明,彻悟本来面目。
  而法常禅师同样是学习了很多年并且有非常深厚的佛学根基,才能在马祖几句话下彻悟的。

  既然自己来到开元寺的目的已经到达了,于是法常禅师拜别师父,就开始自己出去闯荡江湖去了。
  法常禅师在江湖上没有闯荡多久,就游方到了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境内的大梅山。法常禅师看到此山山深林密,溪水潺潺,风景异常秀丽,不由得立马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于是决定终身在此隐居清修。
  于是法常禅师就在山下的农户家去化缘了少许粮食种子,然后一个人进入深山里找了一个石屋隐居了起来。不过,法常禅师寻找到的这个隐居之地,恰好就是汉朝梅子真隐居修仙之处。
  此地有很多龙穴,并且常常有似蛇似龙之物一天到晚吞云吐雾的。而这个石屋里面贮藏有很多的仙药以及神仙经籍,但是法常禅师寄居于此,对那些东西却并没有放在眼里。
  这天晚上,法常禅师进入了梦乡,忽地梦见一个神人。这个神人对他道:“我看你并非是个普通人,此石屋中有圣书记载了过去以及将来要发生的事,而且这些神仙之书,如果你认真学习的话,一定能成为人间之主,最不济也能成为帝王之师。”
  法常禅师平静的道:“这些神仙之书并不是我之所好,我以涅槃为乐,我之寿命又何止与天同老呢。”
  神人接着道:“此地乃是修仙之所,不是此道中人恐怕难以在此久居,不然的话,居住之人会变成邪怪的。”
  法常禅师道:“我只是暂时在这里落脚而已,此地肯定不是我长久安身之所。”
  法常禅师醒来后,忆起梦中之事,所以,他并没有在这个石屋居住多久,就在山中另外找了一个幽静之地,自己动手搭建了一个茅屋安身修行。
  不过,法常禅师在大梅山隐居清修的消息不知怎的传到了马祖那里,马祖听后居然有点不放心这个学生。因为你一旦居山修行,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以此山为根据地传法的。可是你真的完全具备当老师的资格了吗?看来,自己还得对他进行最后的毕业论文答辩才是。
  于是,马祖马上喊来一个僧人,如此这般的对他吩咐一番后,这个僧人便来到了大梅山。
  经过好一番搜寻后,这个僧人终于见到了法常禅师。僧人问道:“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
  法常禅师平静的道:“马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
  这个僧人马上道:“马大师近日佛法又别。”
  法常禅师问道:“作么生别?”
  僧人道:“近日又道非心非佛。”
  法常禅师一听,不由得马上说道:“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这个僧人回到开元寺后,把情况一五一十的给马祖作了汇报。马祖一听,不由得非常高兴的对周围的僧众道:“大众,梅子熟也。”
  法常禅师的这个回答,在所有关于马祖“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的开示中,是非常独特而高妙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法常禅师的脚跟那是异常稳固的。既然我的这道题做正确了,你再怎么说我也不会跟随你的话语转动的。后来的临济义玄禅师道“自达摩大师从西土来,只是觅个不受人惑的人。”看来,法常禅师就是这种能不受人惑的人啊。
  自然,马祖对于自己学校有这种学生,那是非常满意的。
  对于法常禅师的这个公案,后来的禅师们也是热议不已的。
  曾经有僧人拿着这个公案去问晚唐五代的禾山无殷禅师:“大梅恁么,意作么生?”无殷禅师毫不犹豫的道:“真狮子儿。”看来,无殷禅师对法常禅师之评价,那是非常高的啊。
  明末清初的西遁净超禅师评唱道:“马祖添个八两,连前凑成一斤。大梅已足一斤,何妨佯推八两。虽然如是,未识他父子针芥水乳在。咄咄,自领三十棒。”
  西遁净超的同门师弟白岩净符也评唱道:“一往看来,大梅这汉大似个隔墙担板,殊不知他是个浑钢打就生铁铸成底。而所谓杀活纵夺权实照用,一点也不曾欠缺。马祖在三千里外劈面唾,噫,大梅还甘也未。”
  法常禅师的师兄庞蕴听到马大师表扬他道“梅子熟也”,于是立马赶到了大梅山来勘辩法常禅师(事见第十九节:第一居士),两人一番切磋后,就连禅宗江湖上的第一居士,也不得不承认法常禅师果然是个“熟透”之人。

  后来盐官齐安在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海昌禅院弘法,有一个僧人为了供奉一根好的拄杖给齐安禅师,就外出四处上山寻找原材料,以期能获得一根上好的拄杖。
  这一天,这名僧人来到了大梅山寻找拄杖,不料在山中光顾着搜寻拄杖,走着走着却迷路了。
  这名僧人没法,只得在山中乱转寻找出口。迷乱之际,忽地看见一人,穿着草衣留着长发,居住在一个小茅屋里。这名僧人好不容易看见了旁人,赶紧奔了过去,然后和此人寒暄了起来。
  几句话下来,这个僧人发觉此人言语艰涩口齿不流利,就好像多年没有和人说过话一般。
  于是这个僧人便不停的追问此人的来历,此人终于说道:“我是从马大师那里毕业的学生。”原来此人正是在大梅山隐居修行的法常禅师。
  僧人一听此人原来是齐安禅师的同学,不由得感到有些吃惊。于是立马问道:“师父在这里隐居多少年了啊?”
  法常禅师道:“只见四山青又黄。”
  僧人又问道:“请问师父,山中无路,我怎么出山去呢?”
  法常禅师指着旁边的小溪道:“随流去。”
  法常禅师这个话那是一语双关啊。在深山老林没有任何路径的地方,如果发现溪流,随流而行,那就一定会顺着溪流走出深山的。而一个僧人,要想脱离苦海认清本来,不起分别心随遇而安,随缘而行,也是途径之一啊。
  自然,这个僧人得以出山回到海昌禅院,并且向齐安禅师汇报了此事。
  齐安禅师道:“我在江西马大师处,曾经看见一个僧人问马大师佛法祖意,马大师皆言‘即汝心是’。此人领悟玄旨后就离开了江西,此后不知所踪,莫非你说的就是此人么。”
  既然都是同学,而且还是获得了马大师颁发的毕业证书的优秀学生,一个人隐居深山独自清修,实在是有点浪费所学了。于是齐安禅师马上安排这名僧人带领着几个同道,依路前往大梅山,礼请法常禅师出山担任老师授徒。
  法常禅师看到师兄前来礼请自己,于是马上写了两则偈颂回答。一曰:“摧残枯木倚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见之犹不顾,郢人那更苦追寻。”二曰:“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法常禅师的这两首偈颂都通俗易懂并且颇具禅味,表明了一个禅客远离喧嚣甘于淡泊之情怀。
  不过,虽然法常禅师没有出山,但是经过大家的口口相传,法常禅师的名声还是逐渐的在江湖上传开了。自然,那些参禅悟道之士一个个也就来到了大梅山参学于法常禅师。
  不过,随着来到大梅山的江湖人士越来越多,这些人的吃喝拉撒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于是,法常禅师在信众们的帮助下,就在大梅山中修建了一座禅院,既方便了大家的日常起居,也有利于自己弘法。这座禅院,也就是后来的护圣禅寺。
  护圣禅寺修建好后,短短的时间就汇聚了六七百僧人到寺里参禅悟道。

  有一天,法常禅师来到课堂上给同学们上课,他讲道:“汝等各自回心达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若欲识本,唯了自心。此心原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根本,故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且不附一切善恶而生,万法本自如如。”
  法常禅师这段开示,我们可以看出他完全继承了马祖“即心即佛”之理,因为法常禅师是在马祖这句话下开悟的,所以对于马祖“即心即佛”的禅理领悟极深。
  在法常禅师的这段开示中,其中的“汝等各自回心达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在江湖中流传极广。而且“但得其本,其末自至”之语,更是被无数的禅师引用,其意义十分深远。
  这个本,有着多重的意义。既可以说是本心,也可以说是明心见性。这个末,所指也很多。可以是指各种语言文字,各种开示,各种方法,以及所谓的神通、功德、福报等等。
  古往今来,大部分学佛之人,都是本末倒置的。很多人学佛修道,都是冲着所谓的神通、功德、福报之类去的,而忘记了学佛修道的目的是明心见性,是明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而如果有人学佛修道,直接奔着明心见性而去,根本就不在意那些所谓的神通、功德、福报等等,相反,这些东西反而会不请自来,看看禅宗史上那些开悟的大师们,又有几个没有世人眼里的真功夫的呢。

  这一天,年轻的夹山善会禅师和定山禅师相约去大梅山参访法常禅师,两人一路上边走边聊。
  定山禅师道:“生死中无佛,即非生死。”
  善会禅师则道:“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
  说着说着两人就争论了起来,并且互相认为对方的话语是错误的。就这样,他们一路争论到了大梅山。
  见到法常禅师后,迫不及待的善会禅师赶紧把情况说给了法常禅师听,并且问道:“请问师父,不知道我们二人之见解哪个较亲?”
  法常禅师自然是知道两人所争论的问题之核心的,所以他道:“一亲一疏。”
  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善会禅师赶紧问道:“哪个亲?”
  法常禅师看到善会禅师这么着急,于是对他道:“你先下去休息去吧,明天再来。”
  善会禅师没法,只得来到僧僚休息。
  第二天一早,一心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善会禅师又来到了方丈室问法常禅师:“请问师父,到底哪个较亲?”
  法常禅师望着善会禅师道:“问者不亲,亲者不问。”
  看来,法常禅师不认可善会禅师的话语呢。因为首先你念念不忘亲疏,就已经不亲了。其次你有佛不迷生死,那么无佛则迷生死,那就证明你既有佛见,更有生死可迷恋可出入,如此认识,你自然还在门外呢。
  所以三十多年后,当善会禅师来到湖南常德市夹山开山立派,自己也成为坐镇一方的人物后,他有天对着学生们讲了自己在大梅山的经历,并且说道:“我当时失一只眼。”
  不过,后来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评唱道:“夹山毕竟不知当时换得一只眼。大梅老汉当时闻举,以棒一时趁出,非唯划断两人葛藤,亦乃为天下宗匠。”
  南宋云巢岩禅师作偈评唱道:
  佛之一字强安排,有无生死一坑埋。
  大梅老子舌无骨,腊月莲花火里栽。

  有僧人问法常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
  法常禅师也问过这个问题,并且是在马祖回答这句话下开悟的,但是,当有僧人来问同样的问题时,法常禅师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回答:“蒲华柳絮,竹针麻线。”
  法常禅师的这个回答,看似普通,但是却非常质朴,而且深契禅理。
  蒲华、柳絮、竹针、麻线,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可是,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法禅意,并不在什么虚无缥缈之处,也不在什么不可理喻的地方,它就随时随地体现在这些日常的事物中。只要你具有一双慧眼,万事万物你都可以从中看出佛法禅意出来。
  法常禅师的这种话语,后来的那些禅师们也是经常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的。
  比如有僧人问赵州从谂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从谂禅师道:“庭前柏树子。”
  从谂禅师的回答和法常禅师的回答不论是语路还是禅旨都完全一致,唯一的区别只是法常禅师说了四样东西,而从谂禅师只说了一样东西而已。

  有个外号叫做饶舌昭的法师也来到大梅山参访法常禅师。饶舌昭见到法常禅师后便直接问道:“如何是大梅主?”
  法常禅师没有吱声,而是直接把自己的禅座敲得啪啪啪直响来回答他。
  饶舌昭便道:“这样的话,则声色一如去也。”
  法常禅师马上反问道:“一如,又一如个甚么?”
  饶舌昭恍然有所悟的道:“我今天才有所领悟啊。”
  法常禅师又反问道:“哪么你以前许多时日都干嘛去了?”
  饶舌昭道:“今日全承和尚威光。”
  法常禅师道:“下去得也。”

  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身体一向倍儿棒的法常禅师忽然生病了。到了九月十九日,本来风平浪静的山林忽地摇荡起来,而且山中的鸟兽一个个都在不停的鸣叫着,声音里充满了悲伤之气。寺院里的僧众一个个都感到非常的惊讶。
  就在这个时候,感觉到自己快要圆寂了的法常禅师把寺院里的僧众召集在了一起,一一和大家告别。
  忽然,旁边有一只鼯鼠在那儿叫个不停。法常禅师于是对大家道:“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诸人善护持,吾今逝矣。”
  说完后,法常禅师就回到方丈室把门关上了。等到第二天早上,侍者前来把房门打开的时候,法常禅师已经端坐在禅床上圆寂了,享年八十八岁。
  对于法常禅师圆寂前的话语,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评唱道:“这汉生前莽卤,死后颟顸。即此物非他物,是何物?还有分付处也无?有般汉不解,截断大梅脚跟,只管道‘贪程太速’。”

  法常禅师圆寂后,弟子们直到一个月后,才在寺院南涧依照佛例把法常禅师火化了。法常禅师火化后,形成的舍利不但圆润而且五色璨燃,所有的人看见后都不由得啧啧称奇。
  大家赶紧把这些神奇的舍利收集了起来,然后建造墓塔,把这些舍利安置在了里面。
  后来法眼宗第三代祖师永明延寿禅师作偈称赞法常禅师道:
  师初得道,即心是佛。
  最后示徒,物非他物。
  穷万法源,彻千圣骨,
  真化不移,何妨出没。

  不过,世事沧桑,变化无常,法常禅师开创的护圣禅寺以及法常禅师的墓塔,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多次兴废后,终于在近代那场众所周知的浩劫中彻底化为乌有。
  即使现在有人在法常禅师墓塔的原地上重建了一座墓塔,不过毕竟没有一样东西是从前的了。但愿现在佛教人士和广大信众重新修建的护圣禅寺,能重振昔日的荣光,上不负祖师遗愿,下不负众生期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