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建立私有制,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只会陷入空转

半路出家,不要嫌我老矣,但愿还有余热发光,秋末凉意已去,寒冬悄悄走来,我喜欢梅花的骨气,不媚,不艳,不俗,不娇,一片白雪几点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不建立土地私有制,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就是一句空话。
如果土地私有化这个问题不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永远是伪命题。不管理论上如何探讨可能性,可行性。但是,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制度安排,都建立在土地私有化基础之上。
其实,在国家制度设计上,尽管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有很大弊病,公有制有很多优势。
这种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制度之争,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实行公有制的国家越来越少了,为什么呢?
因为公有制排斥市场经济,而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没有私有制基础的市场经济,这种所谓混合式经济体制,在全世界中国是绝无仅有。
客观开放至今45年了,中国融入西方市场经济,改变了中国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格局,成为公有制和私有制混合的经济现状。
但是,有一种理论认为,在过去45年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正是混合制经济体制成功之所在。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中国崛起的真正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高效的服务社会,是西方国家望尘莫及。
其实,这两种理论,都存在着缺陷。
首先混合制经济制度,这本身就是说不清道不白的一种理论。因为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利益冲突,所引发的经济竞争机制就不公平,短期内,或许国家可以通过让利方式为私有企业提供政策优惠,但是,一旦私有企业做大之后,威胁了国有企业经济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所不容许的,因此长期而言,公私制度性矛盾不可能协调一致,终有一天矛盾白热化阶段到来时,私有企业一定会遇到发展瓶颈。
其次,国有企业的弊端不用花太多篇幅讨论,过去很长时间实践都证明了国有企业是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这里不仅是违法市场经济原则,而且违背了个体人性的本质。国有企业无法发挥个体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方面有太多文章都做过论述。
第三,土地私有制或许在目前中国社会推广,时机山不成熟,不过,如果顶层设计者认为,这是中国经济走出困境一剂药方,倒是可以循序渐进地着手研究走着一条路。
很多学者不敢碰这个议题,知道这是红线。
不过,这位经济学者提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议。相信她深知,这是解决地方土地财政关键一步。但是,她更知道没有土地私有制,这种土地流转制度压根儿就推行不下去。
没有人愿意投资在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的土地上。因为农业投资收益率本来就很低,都是基于长期投资策略。没有所有权的制度保障,谁愿意做这样投资,尤其是进入21世纪,投资人法律意识很强,一个连法律都没有建立的行政法规,怎么可能说服到投资者呢?更何况政府在很长时间里,法规说变就变,人治在中国依然处处可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