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诉“粽”情

带着对盛夏的眷恋,新绿的期盼,以其生命中最璀璨的瞬间,迎接寒冬......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每年端午节,纷飞的“粽”情轰轰烈烈地来,又悄然无声地去。节前,超市里、街道上迫不及待粉墨登场的粽子百态千姿,咸的、甜的、本地的、外来的各领风骚,令过客不拎上几只回家都好像会觉得辜负了这一年一度的“吃粽节”。微信上,那些带着七彩翅膀群飞乱舞的贴图、视频更是“粽”情万种,祝福语夹着只能隔着屏幕臆想出来的粽香,冲击着微民们的视觉,也唤醒那些对“端午节”还处于休眠状态的过节神经。

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的端午节,人们可以遗忘它的传说、也可以不提屈原,但却绝对不会没有粽子,正如中秋节可以没有吴刚、嫦娥,却不会没有月饼一样。民以食为天,这是情理中事,每一个带着故事的民间节日,过着过着大多不都只剩下与之关联的食物作为过节的标签吗?也许,这便是烟火民生,那些传说就留给了文人墨客去缅怀吟诵吧。

    追溯历史,虽说粽子起源于纪念屈原的端午节,但不知从何时起,它已非端午专属而成为一款大众化的日常食品了。

    我对粽子的认识是在幼童时代。那时候物质生活还比较匮乏,粽子也是最原始质朴的模样。在我生活的广州,粤式粽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咸的肉粽,另一种是甜的碱水粽。

    咸肉粽里有五花肉、绿豆和糯米,当它们被粽叶紧裹在一起,再被沸水蒸腾几小时后,便成就了一只膏腴不腻的咸肉粽。食材与粽叶氤氲出的特有香气,粽子里已被糅合得难分彼此的肉、米、豆酥烂软糯的口感,成了我们初相遇并被我锁于舌尖下粽子的味道。

图片来自网络

    至于碱水粽,那是用碱水处理过的糯米煮成的粽子,没有馅却浑身金黄通透,吃的时候要沾上白砂糖。虽然我并不太喜欢这种味道有些怪的碱水粽,但却记得小时候看着外婆剥开粽叶,用嘴巴咬着绑粽子的水草一端,另一端把粽子缠绕一圈,水草就像刀一样把整个粽子一块一块切了下来……这样的场景已经很遥远却依然挥之不去。

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时代的变迁,粽子的“内涵”也在物质生活的日渐丰盛里变得越发花俏起来,除了原有的五花肉、绿豆之外,还添加了各式馅料,如花生、腊肠、咸蛋、干贝……但无论食材如何纷繁、高档,我最喜欢的还是儿时那只用料简单、返璞归真的咸肉粽。

    后来出国了,华人超市里出售的粽子风格各异、五花八门,但纵使“众里寻它千百度”,却再也找不回能解锁被封在舌尖下那只粽子的密码了。

    从买粽吃到自己动手做粽子,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失去了到超市买粽子的兴趣,又想在异国它乡追逐一份过端午节的仪式感,我便萌发了自己做粽子的念头。其实,包粽子最大的难点就是“包”,尤其是对于我这样双手笨拙的人。小小的粽叶拿在手中却有驾驭不了的感觉,“处女作”成了一堆被五花大绑、没棱没角的“粽子”。然而,虽“容颜”不佳,但粽叶在煲煮时弥漫出的满屋清香,粽叶内那一团肥而不腻、酥香软糯的肉豆米混合体,在给我一份自我满足的同时,也让我隐约触摸到解锁深藏舌尖下那只粽子的密码。

    自从有了还算成功的第一次,就有了之后几乎每年一度的自家端午粽了。虽然我的双手依然笨拙,但在年复一年的重复操作里,粽子也被我包得越来越有模有样了。

     之后,我还尝试过在“内涵”上与时俱进,在最原始的五花肉和绿豆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更“时尚”的馅料,比如花生、腊肠、咸蛋、香菇、干贝……然而,粽子做出来后,虽粽叶清香如初、粽子模样依旧,但当我把粽子放进嘴里的时候,我感觉并不是在吃粽子,而是在品尝另一款粤式传统美食——糯米鸡,因为,繁杂的配料已掩盖了粽子最返璞归真的味道。那时,我才意识到:原来,膏腴不腻的五花肉与酥粉香糯的绿豆沙的相遇交融,才是粽子的灵魂。正如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灵魂一样,任何的添加,都是冗余,也是对其灵魂的骚扰。

    从此,出自我手的粽子,馅料就只剩五花肉和去皮绿豆,相比于店铺里风情万种的粽子,虽然质朴清淡,但它们于我,才是粽子最归真的味道。就连儿子在包粽子前也交待我说:我只要五花肉和绿豆馅的,别的都不要加。呵呵,难道这位不解“粽”情的吃货也触摸到粽子的灵魂了吗?

    粽子,馅料始于质朴,再落入奢华,最后还是返璞才是最归真的味道。吃粽如是,生活不也亦然?我们都曾不甘于简朴无华,在人生之路上竭力追逐和捕捉世界的斑斓,可走着走着才发现,其实最真实、最心安的还是那份没有累赘装饰的简约……

深秋的红叶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燕京夜话' 的评论 : 谢谢!在粽子上的同道人,握手!
深秋的红叶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菲儿!
燕京夜话 发表评论于
同感,端午节其他都可以没有,不能没有粽子。最喜欢的粽子也是绿豆瓣五花肉粽,握手。最归真的味道,粽子的灵魂,总结的真好!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赞红叶的粽子大篇,你包得真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