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是中華民國的首都,而可憐的中華民國,因為政權的不穩,首都則是一遷再遷。民國成立伊始定都大清江寧府,改稱南京;袁世凱竄權之後便稱北洋政府,首都移至大清順天府,改稱京兆地方;國民黨二次革命,在廣州成立新政府,北伐成功遂遷回南京,京兆更名北平;一二八上海事變,日本攻擊上海威協南京,民國政府遷都洛陽;七七事變日本南下佔上海逼金陵,民國首都則遷至山城重慶,其間以汪精衛為首的國民黨親日政府,以武漢為民國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民國政府還都南京;國共內戰,共產黨軍隊從東北入關南下,兵臨南京,民國政府匆匆遷往廣州;解放軍佔領廣州,民國政府再次遷至重慶;解放軍佔領重慶,民國政府又逃到成都;解放軍再佔領成都,民國政府撤離大陸,搬到了台灣台北。
中華民國風雨飄搖的命運,與其首都的命運相似,不過自1949年搬到台北以後便安身立命,不再顛沛流離。但是,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一直執行反攻大陸的政策,幻想光復大陸,拒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施行的行政區划和頒佈的版圖,不承認外蒙獨立,南京仍然是中華民國首都,台北市只是臨時首都或戰時首都。因而台灣基礎建設緩慢,國民黨人與稀裡糊塗逃來台灣的軍政人員,都認可暫居台灣的臨時性,不久便離開台灣光復大陸,不需要搞什麼基礎建設。
1990年代起台灣進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台灣本土化運動在台灣蓬勃興起,關於中華民國首都於何處的異議屢遭質疑。中華民國憲法於1947年頒佈執行,彼時國共內戰,對於制定憲法受國民黨影響的立法院,已經看到國軍戰況不利,憲法並未提及首都定位,可見中華民國一直動盪的影響力有多大。雖然沒有憲法確立首都,然而普遍的共識則為,中央政府在哪裡,哪裡就是首都,不可不謂奇葩。
中華民國憲法
台北市西部有一條大河,叫淡水河,台北市東部有一良港,叫基隆港,如果以此作為台灣新生代的故土之情,也是說得過去的。本人初次接觸台灣出生的華人新生代,是在留學初年的美國大學校園裡(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15022/201407/37778.html),其時就想搞明白有關台獨政治力量的背景。我們大陸出生的人,一直受到長江、黃河乃孕育中華文化之熏陶,而國民黨當政的中華民國何嘗不是,念念不忘對岸的大陸。隨着時間的推移,國府不切實際的返攻大陸政策,早就違背歷史進程的幻想,本土化運動的結果,成就着台灣自由民主的發展。淡水河、基隆港就是台灣人的家園。
乘捷運卡之便,我們達乘紅線捷運至紅樹林,又轉輕軌至淡水漁人碼頭,來到位於北投區的淡水河入海口。接下來又乘輕軌看了崁頂的房地產,這裡是公寓大樓售樓廣告寫着,出站就到家,可見交通的便利。而且北投這個地方特別安靜,沒有大城市的喧囂,如果有計劃定居台北,這裡應該算可以接受的地方。
淡水河入台灣海峽
淡水漁人碼頭
淡水漁人碼頭騎機車的漁人
淡水漁人碼頭海堤
淡水大陸妹游這麼遠
出站就到家 - 輕軌崁頂站
北投崁頂房地產
台灣海峽的對岸便是中國大陸,社會政治制度和人文風貌已經相去甚遠的國家,最近關於統一祖國、解放台灣逆世界潮流而動、反普世價值的政策,直接導致台海和平穩定和亞太安全的擔憂。特別是炫耀武力的軍事行動,增加了地區軍事衝突的危機,正因如此,才促使我們下決心立即訪台之行。我們隱約感到一絲不安,生怕小學生水平的博士利令智昏,魯莽行事,壞了我們心心念念訪問台灣的長期願望。
2024年年初,便是台灣人民行使公民權利的大選年,台灣是世界上唯一的華人國家,國民可以通過手中的選票,決定政府領導人,正、副總統直接選舉,人民說了算。離大選投票日已經只有一百來天,原本以為政治家與候選人的造勢活動隨處可見,現實則完全不是這樣,不來台灣怎麼也想不到。
台灣政治活動的情況,似乎都在電視節目中,政論節目眾多,佳賓時評、民調數據,好像與市民日常生活無關,整個大台北逛下來,只看見一條政治標語。
唯一可見大選造勢標語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的直覺就是,華人從來膽小怕事,事不關己,從政歷來就是險途,是掉腦袋的買賣,但凡沒有遠大理想和政治抱負的人,寧可選擇別的職業。社會提供給政治家們競選和講演的公共場所也受到嚴格限制,聽說柯文硩希望使用北流卡夫卡餐廳,發布 AI 競選歌曲,因為內容涉及政治活動而有違約之嫌,不得不另選場地。
根據總統參選人的政見傾向,以顏色來代表可謂紅、藍、黑、白、綠。除了代表綠色的民主進退黨候選人賴清德民調遙遙領先,其余四色候友宜、柯文哲、郭台銘可謂各自為陣,利害交關。台灣大選投票率在民主國家的選舉中奇高,這說明了台灣民眾在政權上的危機意識嚴重。如果說,一個人身心健康,他是不會去關心血壓、血脂、血糖檢測報告的,對報告特別關心,則說明機體無恙打了大問號。這一次的投票率,大概也會回答我們的猜想。
在台北期間參觀了日治時代的老建築,萬華區的剝皮竂。這個街區保留了日治時期的街道和建築,不過如今的剝皮竂僅僅是整個艋舺的一部分,也就是北皮竂街。日式建築靠街人行道皆非露天,除了台北,台灣各地也都是這樣蓋的。
日建剝皮竂
剝皮竂歷史街區
廣州街剝皮竂
自1895年馬關條約至1945年二戰結束,整整50年,不同於護持清帝傅儀的滿洲帝國,日本人把台灣當成自己的家園在建設,台灣很多地名都留下日本人的烙印。他們不但修建房物,還開鐵路、修公路、辦教育,連日本最牛的帝國大學都在台灣開設分校。在剝皮竂看到不少日年輕人遊客,認真閱讀剝皮竂歷史街區的資料,了解日本與台灣的過往。在龍山寺和其他城市,也碰到許多日本人,整個台灣到處都有日語標識或語音,可以看出日本人是愛台灣的,難怪日本遊人多。
就在我們訪台期間,安倍昭惠也來台北及高雄訪問,所到之處受歡迎程度大大出乎她的意料,日本與台灣的淵源不止在政治層面,社會與人文交流也是非常密切,現在我才有些明白安倍晉三前首相,所謂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函意。
安倍昭惠訪台
台灣多寺廟,這點也與日本相似。不同之處在於台灣寺廟佔地不是太大,也不十分正規,民房推裡突然就可以鑽一個出來,香客之眾可以從煙霧繚繞中窺見一斑。不用擔心煙爐離民居近可能引發火災,香爐下可以看到抽風機在工作,爐膛隨時保持着負壓,科學技術深入佛瑞。西門町附近的龍山寺,廟宇則比較正式,香客也多,有點家鄉文殊院的規模。職業、錢財、健康、生子、仕途、 …… 這裡好像全都囊括了,領導也在一尊佛前潛心祈禱許久,看過佛像,我明白是在希望女兒早生子嗣。我也嚴重同意,因為我曾告訴過女兒,等當了爺爺便有了退休資格。臨走特意選購四串龍山寺佛珠,我們人手一串,佛主保佑。
艋舺龍山寺
逛西門町,則是華燈初上時,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我們如進大觀園。各種時尚品牌廣告霓虹亮瞎了眼睛,街頭藝人表演與乞丐共舞,毫無違和。美食按住不表,年輕人穿着入時,飄過街頭的除了台北人和東南亞及歐美觀光客,日韓潮流絕對為主。感覺潮牌店滿是日語、韓語,賣品版商品並不稀奇,賣化妝、粘捷毛、刻紋身,那也是一條街。旁邊的峨嵋街,據說是同志街,坐下要了一份挫冰與領導分食,環顧四週,一對帥男老闆開的店,鄰座食客也是成雙成對分享飲品,皆為同性伴侶,搞得我們不合時宜,三口二口吞下挫挫冰,逃之夭夭。
西門町紋身街
to be continu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