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8日我们进入犹太老城区后、先走过苦殇道、拜访圣墓教堂,然后下了一段台阶,去到最著名的西墙(哭墙)。
蓝天上、哭墙下
西墙(Western Wall, HaKotel HaMa'aravi)也叫哭墙,距离穆斯林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非常近


哭墙/西墙是犹太圣殿西侧的高墙,在1948年的以阿战争后,这里归约旦管理。十九年之后,以色列打赢了1967年的六日战争,西墙才最后回到以色列人手中。这座哭墙数千年来吸引着分散到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民,凝聚着他们的信仰和盼望。
“第一圣殿”是在所罗门作王的第四年(主前967年)开始建造,在主前960年圣殿完工。据说当时的圣殿雄伟华贵,举世无双。

在主前586年巴比伦入侵犹太地、掳走许多犹太人的精英,也烧毁了圣殿。七十年后,波斯帝国的君王释放许多被掳的以色列人回到家乡。回归故土的以色列人,捐资出力,修建圣殿,到主前516年完工。之后到了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时期,圣殿又被扩建(主前37年),显得 更加雄伟华贵、举世无双。只是到了主后70年,统治罗马帝国的尼禄皇帝烧毁了这座圣殿,如今只有西墙得以保留,是圣殿唯一存留的部分。
这座圣殿,是全体以色列人参与建设的。其中的三面高墙,由权贵和富人捐助建设,不但华贵精美,还刻上了那些出资家族的名号。只有西墙是所有以色列穷人用微薄的奉献集资建成,是最朴实无华的一面墙。主后70年的大火,烧毁了圣殿的三面墙,只有这面“西墙”留存下来:向世世代代的以色列人见证,以色列的独一真神始终会纪念那些对神诚实热爱的以色列百姓,保护这个民族存活到末后。
两千多年来,这面高大的西墙,在流落世界各地的在犹太人心中屹立不倒。分散到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一生一定要来一次圣殿,这代表了他们对独一真神的信心和忠心。

我和许多以色列妇女、朝圣客、游客一起,悄然无声地走到高耸的哭墙前面,仰望着高墙与蓝天,在心中默默地祷告。
这座墙也是人们的许愿墙,很多人把自己的愿望写在小纸条上,塞进墙缝里。我也写了小纸条塞进墙缝,但是已经记不得写了什么内容,大概是为家人和教会祈求和平与神的祝福。
以色列国旗、国歌
以色列的国旗是蓝白两色的,中间是“大卫之星”。蓝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蓝天下的国旗在迎风招展, 庄严肃穆又温情柔美。

面对哭墙,心中自然地回荡起以色列的音乐,还有旧约圣经中所记述的以色列兴亡史。以色列音乐,唯美而动人,最具历史感和画面感。既有出埃及、过红海的宏大叙事,也有委婉、缠绵的个人哀歌。我每次听到这些音乐,都会被深深感动而流下了眼泪。以色列国歌《希望HATIKVAH》正是这二者的最好结合。
Kol od ba’le’vav penima 只要在心底里
Nefesh yehudi ho’miyah 还有一个犹太灵魂在渴望
U’lefa-atei mizrach kadimah, 向前向着东方
Ayin l’Tziyyon tzofiyah. 还有眼睛望着锡安。
Od lo avda tikvateinu, 我们的希望还未破灭
Hatikvah bat shnot al-payim 两千年的古老希望:
Lihyot am chofshi b’artzeinu 成为自由人,再次回到祖先土地上
Eretz Tziyyon Yerushalayim. 在锡安之地和耶路撒冷
https://m.youtube.com/watch?v=bJZpXFCIgbg 这首国歌以个人的倾诉默祷开始,最后汇集成全民的共同祷告。
《埃及王子》音乐
在1998年底,美国梦工厂(DreamWorks Animation)),拍了一部动画片:“埃及王子The Prince of Egypt”。片中讲述了埃及王子摩西,接受神的差遣,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

孩子们的合唱,是用希伯来文和英文演唱的,歌词出自《出埃及记》第15章1节,被称为《摩西之歌》。其中的歌词是这样的:
Ashira L’Adonai Ki Gaoh Ga’ah Ashira L’Adonai Ki Gaoh Ga’ah 我要向耶和华歌唱,因他大大战胜……。

出埃及的那一代成年以色列人,后来在旷野闹事,要走回头路转回埃及。神严厉的责罚这些“小信”的人,让他们在旷野漂流了四十二年,最后都死在了旷野。而在旷野长大的孩子们,经历了风霜雨雪,长大成人之后与父辈绝然不同,他们有坚定的信仰和坚强的体魄。在旷野漂流42年之后,他们终于到达约旦河边,对岸就是神赐下的迦南美地。此时却正逢约旦河涨大水。

哨所与信仰传承
那天我们从哭墙走回到外围的广场上,正赶上一群学校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哭墙,可能是在实地上一堂传统教育课。穿着校服的男孩女孩手拉着手围成两圈,在蓝天高墙下载歌载舞,我听不懂希伯来语,但是可以肯定那是在赞美神赐给他们祖先的土地,那情景美不胜收。

千年不变的哭墙和以色列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让我感到这个民族是坚韧的,是不可能被灭绝的,也是历久弥新的。除了脚下坚实厚重的土地,还有蓝天之上的天父,一直在保护和引导他们。可惜的是,我当时用一部非常老旧的录影机拍摄,大概因为实在太老旧,取不出来拍摄的原始资料。
在世界上有许多知名的以色列音乐家,好莱坞有不少知名的犹太裔电影导演,这片土地上有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也有最真实宝贵的信心见证。
上次提到犹太的经典《塔木德》说“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都在耶路撒冷”,其实后代的以色列人还加了一句“世界若有十分苦难,九分都在耶路撒冷”。苦难不但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更是对他们信心的磨练。

以色列是“全民皆兵”的国家,无分男女,到了十八岁,人人要服兵役。在哭墙外面不远的地方,就有军队的哨所,肩背枪械的男女青年负起了保护家园、对抗恐怖分子的责任。

耶路撒冷的魅力和凝聚力,还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表达:一名流落到海外的犹太人,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回到祖先的土地上,跪下亲吻这片土地,也手扶高大的哭墙,对神祈祷、倾诉心中愿望。他日夜兼程,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到了耶路撒冷,可是紧赶慢赶,眼看到了城门口,太阳却正好落山,城门正在关闭,而他必须当晚返回。这位痛失良机的男子,靠着关闭的城门大哭和祈祷,然后一步三回头,离开了列祖列宗之地。
如今,以色列人能生活在祖先流血的土地上,他们怎么能不珍惜呢?
从哭墙广场出来之后,我们又到了马可楼和大卫墓地区。下次再详细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