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是书趣

生活是可以缓缓的,即便看上去是在浪费时间,我情愿在慢慢里被时光雕刻,而不是急急地消耗生命的元气。
打印 被阅读次数

3月10日

“小羊站在屋顶上,对下面经过的狼大声辱骂。狼就对他说:“骂我的不是你,而是你所处的位置。”摘自《伊索寓言》

开读《Animal Farm》,企鹅版,1995年后印,不能断定确切。去年八月捡,夹黄色粘贴纸。终于想读这本“A fairy story”,因巫宁坤在《A Single Tear》里提及了Orwell的《1984》,我读过中文版,读过Orwell写英国北部矿工调查的《Road to Wigan Pier》。

我读英国作家的书,想英国人曾经看轻北美作家还是有点可理解。英国文学是伟大。



对照读《伊索寓言》,狄更斯也用过Aesop的fable。1950s,Helene 写电视台节目有介绍伟人,她选一个与希腊有关的,是Aesop。她说节目赞助商是Hallmark贺卡公司,不能选择林肯做“伟人”,因为Mr.Hall是Old South。这本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年印,里面有黑白插图。二手店淘,$2。估计华人捐。我近来也见到三毛、金庸的书,还有新华字典。金庸书是八十年代香港印。我不想集,三毛的也不集。多读外国书呀,生活在“外国”,再怎么样,要亲它的文字。



3月9日 初版如初恋

昨晚邻居家三小时,在小A家沙发上读狄更斯睡着了。一分钟步行,到家继续睡。得了零花钱奖励自己,没有想到散步进二手店淘到这本初版,网上价格吓我一跳。这本在二手店定价算是最低的,真没有想到哪个员工大发善心。英国的经典就是经典。

很克制,仅买了这本,放弃挑其它,为买四送一。它已经让我太高兴,不能再沾便宜了。进二手店一定要学会克制。





网上至少$300以上,我做了功课。

3月8日 阅读需要累积。

Henry James ,读过他的一本小说。读Vingina Woolf外甥写她的传记,知道Henry James出入她家客厅。记得读到过赵萝蕤在芝大专攻Henry Jamees。

昨晚读完了巫宁坤的《A Single Tear》,如穿越星际,回望故国。尾声,萦绕一句写赵萝蕤的,“Not even a Jamesian tragic heroine could have carried her suffering with such courage and dignity.”今天在网上找到巫先生中文版自译,“哪怕一个詹姆斯式的悲剧女主人公,也不可能以如此的勇气和尊严承受她的苦难。”

巫先生的“Jamesian”用词典雅。

我做一个读者,普通平凡的女人。

--旧书相随



--阅读为伍。约小金买菜前,在Mall读书。来自伦敦出名的牛奶饼干,两个月前小E妈妈伦敦带回。我慢享。周一咖啡之友送摄影集,我说women day 呀。





3月4日,今天去“豆子”,艾伦是经理,说了,才知道1日开始,特价也涨了五毛,$1.5,加税,再加小费(我今天还是给了$1小费,支持小店),计$2.7。况且店家毫无办法,新一波涨价潮来了。平时早上几个老顾客,下雨天,一个看报纸完了离开,仅我一人,很知足它给我足够的空间。

带上两年前此时读的To the Lighthouse ,翻翻都很安宁。一九五五年印的书,老派的格式。







谁的咖啡洒了,谁画的心,陈年的印记。如果旅行,带着这样一本旧书,空白足以旅游手帐记录。

我庆幸近来有短工,抵挡通胀。居安思危,之余,世界仍然动荡不安,仍然居安。经典读本,用文字安抚阅读者。

3月2日,淘了小人书,这本$2。Value Village是买四送一,给小朋友淘了三本Clifford的书,顺便奖励自己。一九六一年初版,这是一九七七年印,兰登。入选的儿童诗,只知道Christina G. Rossetti ,英国女诗人,读董桥书里认得。





---

This moment ,我在“豆子”。咖啡之友离开了,带走我给的一个T&T的橙。我告之,橙很甜汁多。她带给我三本书。两本较新,2013年印的狄更斯短篇集,含那篇圣诞节Carol的红封面,可作圣诞节礼物。1928年的福尔摩斯,英国印制。

我近几年不读侦探小说,除了《漫长的告别》。去年捡到一本福尔摩斯探案。

我抄了四首狄金森诗,在一张1993年纸上,给咖啡之友。她喜欢。上周我们聊过诗。



“豆子”咖啡的几个员工是年轻姑娘,住的都近,有做part time ,如今天与我聊天的菲律宾裔姑娘说除了正职财会之外,来这里工作一天,放松。我们发现还是同街邻居。

昨晚读Helene的《Underfoot in Show Business 》,为写剧本做各种短工,包括四五年的出版社“试读员”,她读小说到吐。终于揭开她在《查令十字街84号》里写拒读小说的理由。我当时的疑惑。Helene写信给Frank邮购英国书的战后五六十年代,英国经济很差,然而底子在,旧书在。

Helene居然是《魔戒》三部曲的“试读员”,要做笔记写出简要。她因此得了$100,报酬高于平时。她写一册是$20,故$40是出版社给她的精神损失补偿费。因为试读是要求快读,阅读的趣味被压榨干了。

Helene写租房的前一章也特别有趣,我重读过,还想重读。

她三十年代末开始在纽约居无定所几年后,决定租可煮食的公寓房间。一九四八年,租房极难。也是合租,五人一层共用厨卫,都是单身女性,中产的中下阶级。也是奥威尔自称的的middle-low class。其中一位,退休的家庭教师,穿旧大衣,购零料布自制帽子,想来四十年代末女人多数戴帽子,平时看护病人赚一周几美金,或看孩子,冬天坐中央公园长凳看孩子滑冰,三小时一美金。

等住的楼要大修,被迫搬家。Helene写找房难。那位上了年纪的室友后来找的是爬四层楼梯的房间,仍然合租。Helene也好不容易找到可以独居的公寓,需要自己简易装修。在中介那里签合同时,看见了房东的名字。她惊呆得掉了笔。

那位寒风里在中央公园赚三小时一美金的老年室友,是中介说的拥有几幢大楼的房东,纽约的隐形女富豪。

写剧本的活在剧本里了。

这样并不大热的作家写的书,小众,捡到一本,读,很贴己。

觉晓 发表评论于
谢谢姚顺。积攒的过程是学习,不在于结果。
姚顺 发表评论于
自己积攒的是什么?和你积攒的比,有点假冒伪劣。
觉晓 发表评论于
谢谢文心。《1984》,我好几年前读的中文版,没有多大印象觉得特别,但记住老翻译家的序,他写的落泪。今天搭地铁还在读《Animal Farm》,薄薄一本,读的有滋有味,不想快读完。
《To The Lighthouse》是我读的第一本弗吉尼亚小说。这本书有半自传性质,她一家度假所在。其实,意识流小说都考验阅读者耐力。
我读一半虚荣心,好与本地人交流。另一半,我喜欢那种the moment氛围,而弗吉尼亚的moment 无所不在,时时刻刻。还有她的窗里窗外,另我认识现代文学。阅读时的moment 也存在。我记得,带着它坐地铁。
浮世文心 发表评论于
以我的愚见,"Animal Farm"是一部优秀著作,而“1984”差了两个数量级。Orwell是个不解风情的人,勉强自己去写男女欢爱,落得憋脚;唯一的亮点是newspeak.


通过Henry James的眼,我们有幸能看出一些文野之分。对于二十、二十一世纪文化浩劫之后的中国人,那是我们非常缺乏,缺乏到根本察觉不到缺乏,的东西。

Virginia Woolf大大有名,想是有相当的道理。我只读过两部。觉得"Mrs. Dalloway"还不错,但实在不明白“To The Lighthouse"妙处何在。只觉得硬生生把几个短篇凑在一起拉成个长篇。如果写成几个短篇,可能倒是不错的。敬请高人指点,好去敝见光。
觉晓 发表评论于
谢谢水沫。读到了。今日太阳真好,春光里。
她感性,她理性。真情如暖阳,皎洁如明月。
理性的她肯定也读到你的那篇。:)
水沫 发表评论于
觉晓,九月豆在我的帖子里跟你说话呢~~~
觉晓 发表评论于
谢谢水沫。在我的nutshell ,读写。
水沫 发表评论于
觉晓安安静静地在自己的一隅天地读书写字,真好~~
觉晓 发表评论于
谢谢真凡。做试读员是漂在纽约文学青年不得已选择,而且也是有门槛。我依此想赖雅至少是成名剧作家,要挤走多少想在百老汇做剧作家梦想的试读员。那些嘲笑张爱玲嫁的,还是不了解行情。
那位被人误解Middle-Class Poor的退休家庭女教师,应该是典型的葛朗台。:)
FrankTruce1 发表评论于
看试读员工作我感慨:什么事情不是出于热爱而去做它,总是味道要差一点儿;看那位退休的教师老太太,我又感慨,喜欢一项工作的话,那么在外人看来再无趣,人可以可以乐在其中。让觉晓见笑了:)
觉晓 发表评论于
谢谢麦琪儿。摸着旧书封面与纸张,质感不同。一个人有点爱好,独处也欢喜。
麦琪儿 发表评论于
读旧书是一种特别的消遣,不管是谁的作品,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足以满足愉悦的身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