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宜诺斯艾利斯被誉为“南美的巴黎”,以其浓厚的欧洲风情和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而闻名。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城市之旅是旅行社的传统节目,对我们这些来过这里的人来说,多少有些旧地重游的感觉。从旅馆出发,导游一路上不停地介绍这座城市的历史及名胜古迹,使我们对它的文化和历史积淀有了更多了解。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城市建筑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既与时俱进,又历久弥新。我们首先来到花瓣雕塑(Floralis Genérica)所在的广场,即“联合国广场”(Plaza de las Naciones Unidas)。上次来布宜诺斯艾利斯游览市容,没来这里,这次正好补课。
花瓣雕塑以一朵巨大的金属花为原型,最独特的设计在于其可开合的花瓣——白天花瓣张开,象征希望与活力;夜晚花瓣闭合,象征休憩与沉静。在一些节日,花瓣会保持开放,象征喜庆和自由。
接着参观的是雷科莱塔公墓(Cementerio de la Recoleta)。这里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最著名的公墓,埋葬了无数阿根廷重要的历史人物,伊娃·庇隆的墓是这里的一个标志性景点。上次来时,她的墓前摆满了鲜花;这次再来,只有一朵玫瑰,显得有些冷清。
游览布宜诺斯艾利斯不能错过的景点当然是五月广场(Plaza de Mayo),相当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这个见证了阿根廷历史变迁的广场,曾是无数重要政治事件的发生地。
著名的玫瑰宫(Casa Rosada)曾是阿根廷总统的官邸,二楼的阳台是伊娃·皮隆(Eva Perón)和胡安·皮隆(Juan Perón)曾经发表演讲的地方。想象着那个时代他们演讲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五月广场中最引人注目的雕塑无疑是曼努埃尔·贝尔格拉诺将军的骑马像(Monumento ecuestre al General Manuel Belgrano)。贝尔格拉诺被尊为阿根廷的民族英雄,他的贡献在阿根廷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这座青铜雕像位于玫瑰宫(Casa Rosada)前,骑在马上的贝尔格拉诺将军高举阿根廷国旗,英姿飒爽。然而,铜像却用有机玻璃围了起来,里面的台阶上堆满了写着字的鹅卵石。让人一看,不免心惊。瞧这阵势,让我想起上次来这里时导游为我们讲解过广场上印有戴着头巾的女人图像的故事,是不是“五月广场母亲”又把抗议活动升级了。一问导游,原来这些石块是阿根廷民众在“石头游行”(Marcha de las Piedras)活动中留下的。新冠疫情期间,阿根廷有超过10万人因感染新冠去世。许多失去亲人的民众,曾在五月广场举行悼念活动,同时表达对政府处理疫情不力的抗议。
广场四周还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建筑,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大都会教堂(Catedral Metropolitana)。这座宏伟的教堂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宗教文化的象征。
阿根廷民族英雄何塞·德·圣马丁将军(José de San Martín)的遗骨就安葬在教堂的一个小礼拜堂中,前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
圣马丁陵墓由法国雕塑家阿尔贝-欧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Albert-Ernest Carrier-Belleuse)设计,采用多种颜色的大理石建造,黑色大理石的棺椁上覆盖着阿根廷国旗,并由三尊白色大理石雕像守护,这三尊雕像分别象征阿根廷、智利和秘鲁,因为圣马丁将军为这三个国家的独立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两名身穿传统军服的卫兵轮流守卫,每两小时进行一次庄严的换岗仪式。
离开五月广场,我们来到色彩斑斓的博卡区(La Boca)。这里原本是工人阶级的聚居区,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色彩的旅游胜地。
卡米尼托(Caminito)步行街艺术气息显得比先前更加浓烈,两旁的房屋被漆成红、蓝、绿、黄等强烈对比的色彩,每一扇窗、每一个阳台,都像是在向我们讲述一个热情洋溢的探戈传说。人们仍然围着街头那座著名的阳台拍照,只不过阳台上的教皇塑像换成了足球明星梅西。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逗留的最后一天,时间由自己支配,我们继续在市内闲逛。旅馆附近有家名气极大的书店,即埃尔·阿特内奥·大剧院书店(El Ateneo Grand Splendid)。光看书店的名字就相当诱人,进去逛了一圈,果然找回了当年爱逛书店的那种感觉。
这家书店位于一座始建于1919年的旧剧院内,曾是歌剧院和电影院,如今被改造成世界上最美书店之一。原剧院的华丽装饰、穹顶壁画和红色天鹅绒帷幕仍然保留,使书店充满浓厚的艺术氛围。舞台区域如今成了喝咖啡的地方,而原来的包厢则变成了私人阅读角。
埃尔·阿特内奥不仅是书店,还是文化地标,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和文学爱好者。这里藏书丰富,涵盖文学、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
布宜诺斯艾利斯有个生活用水博物馆(Museo del Agua y de la Historia Sanitaria),同行的驴友推荐说值得看看。来到这座独特的博物馆门前,仅其精美的建筑外观就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十九世纪的建筑本身就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重要历史地标。
走进大厅,见不少当地人排队在这里缴纳水费。看来,这座建筑历史性的实用功能还在发挥着作用。
这座建筑由英国工程师设计,建于1877年至1894年之间,采用了法式和维多利亚风格,外墙装饰华丽,内部原是城市的中央水泵站。最初是阿根廷国家供水公司(Obras Sanitarias de la Nación)的总部和水库,后来改建为博物馆,以展示布宜诺斯艾利斯供水系统的发展史。
博物馆展出了大量关于城市供水系统、卫生技术和公共健康历史的展品,包括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使用的供水设备、管道、水泵和测量仪器。旧式自来水龙头、瓷制水箱、水表等家庭用水设备。布宜诺斯艾利斯早期的供水规划图纸和档案资料。
布宜诺斯艾利斯生活用水博物馆不仅是一个技术与工程展览馆,更是一座城市历史的见证者。
布宜诺斯艾利斯也有一座中国城(Barrio Chino),是阿根廷最主要的华人社区和商业中心。入口处醒目的中式牌楼,是中国政府赠送给阿根廷的礼物,上面雕刻着中文和传统装饰图案。三条街上有不少华人经营的超市和餐馆。逛累了,我们在中国城吃了碗面条,外加日本寿司,吃出来的却都是正宗的阿根廷味道。
早已记不住布宜诺斯艾利斯中国城那家餐馆面条的味道了,但塔哥尼亚徒步之旅的一幕幕则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