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马斯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孔子与马斯洛

--- 忠恕之道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用仁爱之道来要求我们自己,让自己做到最好,真正达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什么是仁,就是“爱人”,是要发自内心的去对待别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说:仁德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达到仁德的境界,仁德就会到来。” 仁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礼是外在的表现,礼反映人们的仁德。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中,“忠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儒学中居于核心地位。《论语·里仁》记载: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把“忠恕”与孔子尊奉的“道”联系在一起,这已经是很高的定位了。而“一以贯之”更进了一步,明确以“忠恕”为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骨架。在另一篇《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再次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作为终生的行为准则,孔子标举出“恕”为首选,其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而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两段重要的论述实为上述“忠恕”说的注脚:“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推己及人”,也就是“恕道”。前者是从积极面讲,后者是从消极面讲,合起来乃得全面。

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美国心理学家,以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而闻名;该学说是一种基于优先满足人类先天需求的心理健康理论,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内容

(1)生理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行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dhyang_wxc 发表评论于
謝先生好。馬斯洛的需求與儒家是有差別的。儒家一方面講食色性也,一方面講飯蔬食飲水。對於民,又有衣食足知禮節。這部分與馬斯洛最低需求有相應之處。

但儒家將人與需求合在一起互動,發現又有天理人欲的問題,飲食是天理,追求山珍海味是人欲。人欲是無法填滿的,就如沒有底的桶。講天理,又有儒家人墮入惡飲食,要人反對享受美食。這就偏離了中庸。質樸的人性,尋諸野可發現的人性,是甘其食,美其俗的。三里之鄉,有其美味,要人不去享受,是沒天理的。

馬斯洛的其它需求層次,也有類似的問題,大體上簡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