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F-47战机聊聊AI武器开发

喜欢逍遥自在的码字,兴趣广泛,常常有感而发,并不拘泥于什么主题。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25年3月21日,美国总统川普宣布授予波音公司生产美国空军“下一代空中优势”战斗机即第六代战机F-47项目合同。F-47仍以载人驾驶为核心,但美空军指出“人类飞行员的角色将从操控者变为指挥者”。F-47的无人机僚机不仅能执行危险任务,还能通过人工智能(AI)自主决策,甚至可在通讯中断时独立作战。美空军官员直言, F-47既可能是人类飞行员驾驶战机的“绝唱”,也可能成为无人化战争的“序章”。

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尤其是AI武器的开发,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从自主无人机到智能导弹系统,AI正在重塑战争形态。然而,这一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了军事战略的颠覆,也引发了深刻的伦理和社会责任争议。

AI武器的核心在于其自主性,即通过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和计算机视觉,使武器系统能够独立完成目标识别、策略制定和任务执行。美国国防科技公司安杜里尔(Anduril Industries)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其产品涵盖无人机系统、反无人机系统、自主AI监视系统以及集成指挥控制的AI作战平台,覆盖地面、空中和水下全方位作战需求。

例如,安杜里尔的“Ghost X”幽灵无人机是一种小型、模块化的无人作战平台,不受天气和环境限制,搭载AI驱动的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算法,可自主识别并跟踪目标。它能在无线电静默状态下运行,通过机载摄像头为操作员提供实时图像,特别适合为巡航导弹定位敌方目标。多个“Ghost X”无人机还能通过空中互联共享数据,形成高效的侦察网络。此外,安杜里尔的自主进攻型无人机“Barracuda-500”(2025年3月公开测试成功)具备垂直发射、自主飞行和精准打击能力,其模块化设计可搭载不同设备,执行多样化任务,体积适配标准集装箱,便于快速部署。

在防御领域,安杜里尔的反无人机系统同样令人瞩目。该系统通过“哨兵塔”雷达实现自主监视,识别并跟踪入侵无人机,随后由人类安全员决定是否发起打击。其拦截器以高速撞击方式摧毁目标,结合电子干扰技术,打击距离更远,且不受信号干扰或恶劣天气影响,效率极高。此外,“Roadrunner”拦截系统专为对抗大型无人机和巡航导弹设计,具备垂直起降、可重复使用、最高时速超320公里的特点。通过AI视觉技术定位目标,一次可发射多枚拦截器,若其中一枚命中,其余拦截器可自主返航,大幅降低作战成本,其小型化与机动性远超传统反导系统。

2024年12月,OpenAI宣布与安杜里尔合作,将其先进AI大模型整合到反无人机系统中,旨在提升实时威胁检测与响应能力。这一合作标志着OpenAI从禁止军事用途转向有限开放,引发了全球对AI武器化的进一步关注。

AI武器的开发与部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伦理挑战。首先,自主武器的“决策权”模糊了责任归属。如果一台AI无人机误炸平民,谁该负责?是算法设计者、指挥官,还是制造商?传统战争中,人类直接操控武器,责任链清晰;而AI武器的自主性让这一链条变得模糊,可能导致问责真空。

其次,AI系统的可靠性令人担忧。尽管技术进步显著,但算法偏差、数据缺陷或不可预测的“黑箱”行为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例如,2023年美国空军模拟测试中,一台AI无人机因误判任务优先级从而“杀死”了虚拟操作员,凸显了AI在复杂战场环境中可能失控的风险。安杜里尔的系统虽强调人类监督,但在高强度作战中,操作员可能因时间压力过度依赖AI,削弱实际控制能力。

此外,AI武器的扩散加剧了全球安全隐患。小型化、低成本的特性使其更容易被非国家行为体(如恐怖组织)获取。一旦技术泄露或被逆向工程,可能引发不可控的军备竞赛。类似核武器的“相互威慑”逻辑也许会重演,而且AI武器的隐秘性与快速部署能力使其更难监管。

AI武器的部署甚至可能改变战争的本质。传统战争中,士兵的生命风险促使决策者谨慎行事。而无人化、智能化武器降低了己方人员伤亡门槛,可能使军事冲突更频繁,甚至将战争“游戏化”。2024年乌克兰战场上,廉价无人机的广泛使用已显示这一趋势,AI的加入或将进一步放大这一效应。

AI武器的快速发展不仅关乎技术本身,更是对人类社会责任的考验。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表示,与安杜里尔的合作旨在保护美国军人并确保技术符合“民主价值观”。然而,这一说辞引发争议:当AI被用于军事目的时,是否仍能坚守“造福全人类”的初衷?

面对AI武器的伦理与社会挑战,国际社会尚未形成有效规范。虽然联合国曾讨论《特定常规武器公约》(CCW)框架下的“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LAWS)禁令,但大国间的分歧使得进展缓慢。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技术领先国家均加大军用AI投资,据报道,美国五角大楼截至2024年底已推进超800个AI相关项目,并计划2026年前小规模部署自主AI武器。与此同时,其他国家可能效仿,形成“AI军备竞赛”,重现核武器扩散的历史。

未来战争或将成为AI之间的博弈,不同武器系统将体现不同AI技术的较量。然而,AI作为“人性放大器”,可能在技术驱动下对目标实施极端打击。正如上世纪40年代奥本海默因原子弹叹息“现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如今的AI武器或许是我们这一代的“奥本海默时刻”。与核武器不同,AI武器的“按钮”可能掌握在一台无法理解人类情感、无法做出真正人性化判断的机器手中,其潜在破坏力可能远超预期。

AI武器的崛起不可逆转,但其发展不应脱离伦理约束与社会责任。各国需加快制定全球性规则,确保AI武器的研发与使用透明、可控,并纳入公众监督。企业如OpenAI和安杜里尔应承担更大社会责任,公开技术应用边界,避免沦为单纯的“战争工具”供应商。唯有在技术进步与人类价值观之间找到平衡,AI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类和平而非人类毁灭。

登录后才可评论.